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细数聊城史上八大名医 伊尹创中药汤剂 成无己首注《伤寒论》

    信息发布者:梅花傲雪是素颜
    2017-01-02 13:03:54    来源:聊城晚报   转载

    本报讯(记者 孙克峰) 12月25日,聊城市中医药学会成无己学术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山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成无己学术思想研究与经方应用培训班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350多名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参加了活动,聊城市中医药学会成无己学术研究会会长谷万里,根据相关标准公布了聊城历史上的八大名医,第一位是商初贤相、中药汤剂鼻祖伊尹,第四位是首注《伤寒论》的成无己。

      谷万里说,聊城历史上医疗事业硕果累累。早在商代,人们已能诊断多种疾病,并以艾炙、针刺、草药和按摩进行治疗,创立中医汤液理论的伊尹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南北朝时名医李修,平阳郡馆陶(今冠县)人,曾入宫廷于内宫治病,屡受赏赐,并著有药方百卷留于后世。北魏名医王显,阳平郡乐平县(今莘县)人,为孝文帝侍御师,后撰写方药35卷,名重当时。唐代,境内始建中医药机构。

      宋、金时期,今茌平人成无己,是中国最早注释《伤寒论》者,著《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药方论》1卷,为医学精典。

      明代,境内卫生行政机构开始建立。当时,地方名医甚多。东阿县人吴南阳著有《脉经龟图论》《南阳活人书》;聊城籍人田广远,为嘉靖皇帝的御医。

      清代,载于志乘的地方名医不下70余人。冠县的张同心,诊病投药百无一失;阳谷的孟西园,为嘉庆、道光年间名医,精内科、妇科、脉诊和瘟病;临清的李万春,擅治瘟疫,所著《集验瘟疫良方》2卷,后世应用屡有效验;聊城籍人傅斯侨,从医济南,誉满泉城;叶嗣高,为慈禧、光绪御医。

      1886年,美国传教士在临清基督教会创办“施医院”(后更名华美医院),西医传入境内。1918年,东阿县的贺春池创办中医学校,为境内医学教育之先驱,其所教学生皆有所成,后均为一方名医。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先后建立了山东省第六保安司令部军医院、鲁西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野战医院、冀南军区野战医院、冀南行署医院、冀鲁豫行署哈利生医院、冀鲁豫边区行署第九专署政民医院等。

      谷万里说,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根据文献考证,确立了聊城历史上的八大名医入选标准,首先就是聊城籍贯或曾在聊城生活、行医;要有历史记载或医学著作传世;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力;生活年代限定在民国之前。

      根据这个标准,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确定了聊城历史上的八大名医,按照历史时代的先后顺序他们分别是,商代伊尹(躬耕于莘,创立中医汤液理论),南北朝李修(冠县籍),北魏王显(莘县籍),宋金茌平成无己(茌平籍),宋金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聊城行医6年),清代孟西园(阳谷籍),清代李万春(临清籍),清末民初叶嗣高(聊城籍)。

    延伸阅读

            伊尹:

      商初贤相

      开中药汤剂先河

      伊尹是商初大臣、贤相,名挚,号阿衡,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之臣(一说故里在今莘县附近)。商初时,佐汤灭夏,总理国事,连保汤、外丙、仲王三王,政绩卓著。医学上,首创汤液。传说他记撰汤液数十卷,开创中药汤剂之先河。

      王显:

      主持朝内医疗 兼任高官

      王显 (438-518),北魏名医,字世荣,今莘县人。少时天资聪颖,颇通医术。

      孝文帝即位不久,文昭太后梦为日逐,化而为龙,缠绕其后。醒后惊悸,遂为心疾,即召王显医诊。王显按了三部脉,认为并非心疾,而是怀孕生子喜兆,后来果然如此。文帝高兴,补封王显为侍御师。太子宣武自幼多病,经王显多方调治,病愈。文帝对王显更加器重。

      其后,王显在朝内除主持医疗外,还兼任太府卿、御史中尉等职,参与军政大事,深得文帝赏识,加封为平北将军、扬州刺史。

      晚年,奉命撰写《方药》35卷,颁发全国,以疗诸疾。魏世宗重赐王显,立馆宇,以彰其绩。延昌二年(513年)因营疗有功,被封为卫南伯。

      李修:

      撰写各种药方100卷

      都在世上流行

      李修是南北朝时名医,字思祖,冠县人。其父李亮是一位受当地人尊敬的名医,李修从小受到父亲医德医术的影响。后来,李修来到代京(今山西大同市北),进入皇宫为帝后百官们治病,曾为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治过病。

      太武帝时投奔南朝宋,拜和尚僧坦为师,基本掌握了他的医术,针灸授药,都很有效。在徐、充一带,救恤了很多人。本郡的士门、宿官,都与他交往关系亲密,车马金帛,赏赐赠送颇多。

      李修后来入代京,历任中散令,因功赐爵位为下蔡子,调任给事中。太和年间,常在宫中,高祖、文明太后时有疾病,李修用针药治疗大多有效,赏赐不断增加。召集各学士以及擅长书法的100多人,在东官撰写各种药方100卷,都在世上流行。

      成无己:

      首注《伤寒论》

      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成无己(约1063-1156年)是聊摄(今茌平县)人。

      成无己精于医理,擅长临床,为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药方论》1卷。这三种伤寒著作,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联系紧密,相得益彰。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以经注论,以论证经,开创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使后世能明伤寒之理,知伤寒之用,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与发展。其所撰《注解伤寒论》10卷,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他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李东垣:

      脾胃学说创始人

      在聊城行医6年

      李东垣,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体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李东垣曾在聊城行医6年。

      孟西园:

      致仕从医 曾一针救两命

      孟翰,字西园,号羽秋,阳谷南街人,生活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拔贡,初任莱阳县训导。正在他步入仕途,官运亨通之时,母亲却病重归天了。孟西园恨不知医,由此痛下决心,致仕从医。他精研医道,练就一身绝技。

      传说有一天,孟西园因事外出,偶遇一起送殡队伍迎面而来。他急忙避居路侧,惊见鲜血从棺缝里滴出,急忙上前拦住一人问道:“棺中所抬何人,患何症而死?”答曰:“是一临盆孕妇,因难产而亡。”孟西园说:“适见棺中有鲜血滴出,其人未必真死,但求开棺一视,或者还能救活”。丧主闻听此言,半信半疑,但见此人态度诚恳,救人心切,便让众人将棺盖打开。孟西园近前见死者尚能诊治,便从身上取出银针,对着死者一针下去,片刻工夫死者居然奇迹般地复苏了,且在棺中顺利产下一男婴。丧主惊喜交加,感激涕零,众人无不惊叹。

      李万春:

      治病不分贫富

      黄疸流行挺身而出

      李万春(1794-1864),字漯阳,号昆圃,今临清人。幼读儒学,精于诗书,颇有才学。20岁进秀才。后因家贫,弃学务农。他目睹百姓疾苦,遂生济世救人之心,便博览医学书籍,钻研岐黄之术,精通其中奥理。李万春行医治病不分贫富,有求必应。有一年,黄疸流行,他四方张贴验方,为人治病,其足迹北至德州,南至巨野,负有盛名。晚年著《集验瘟疫良方》2卷,后世应用颇有效验。

      叶嗣高:

      熟读医家经典

      为慈禧治病效果好

      叶嗣高(1857-1925),清末民初名医,字距民,聊城人。少年时攻读医家经典,成年后施诊行医,声誉颇著。先后在聊城、西安、北京等地行医。在西安偶逢慈禧太后患病,与其诊治奏效,召入清廷太医院,后任遵化知州。 (记者 孙克峰)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